1933老场坊+ 查看更多
4-6元/㎡/天+ 查看更多
1933老场坊原来是老上海工部局宰牲场,现改成创意产业集聚区,基本继承了原有的结构体系和空间关系,由于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质,赋予了其独有的魅力。1933老场坊见证废旧的工业老厂房如何脱胎换骨的,老建筑正在这个艺术觉醒的时代重获生机。1933老场坊的建筑融汇了东西方特色,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而外方内圆的基本结构也暗合了中国风水学风水学说中 “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 “无梁楼盖”、“伞形柱”、“廊桥”、“旋梯”“牛道”等众多特色风格建筑融会贯通,光影和空间的无穷变幻呈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葩。
1933老场坊,整幢建筑风格朴实无华,大气而不张扬,只有仔细观察,才能从它似乎不经意的精美装饰细部中,感觉到当初设计师的匠心独运。如此流畅的生产工艺,精密的房屋结构,卓越的建筑设计,出现在近百年前的上海,可谓开一先河。即使在当时,全世界这样格局规模的宰牲场也只有三座,而1933老场坊是唯一现存完好的建筑。1933老场坊牛道,是1933老场坊的建筑特色之一,当时生产流程和工艺已经跟国际接轨,实行人畜分离的制度。便于动物行走的牛道经过特别的防滑设计,道面粗糙不平,配合有分流作用的廊桥,使整个生产工艺井然有序。1933老场坊廊桥,廊桥空间是该建筑最具有特质的特征之一,其独具的魅力来自于建筑光影所形成的神秘而富于变化的空间。外廊桥空间含有四层外廊和相互连接的26座斜桥。当初动物通过这些廊桥进入屠宰区域,每座廊桥的宽度都是不同的,不同尺寸的牛会通过不同宽度的廊桥进入,以达到分流的作用。
1933老场坊,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结构,墙体厚约50公分,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在缺乏先进技术的30年代,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可见这栋建筑当时工艺设计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1933老场坊原为一个宰牲场,1933年建于今虹口区中部,座东朝西,东靠鸭绿江路,西临沙泾路,南面是溧阳路,北近梧州路,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建筑融汇了东西方特色,各楼之间上下交错,廊道盘旋,结构复杂,却秩序分明。整幢建筑除采用了“无梁楼盖”、“伞形柱”、“旋转坡道”等先进的建筑技术,充分考虑了通风、采光、卫生、用水等问题。主建筑物由东、南、西、北四幢钢筋水泥结构四层楼房围成四方形,方形之中又建一座二十四边形近似圆柱体的主楼,与旁边四座楼房通过楼道相连,使整个平面形成“回”字。加工车间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无梁楼盖技术,形成八角形和四边形的伞状柱帽。各楼之间上下交错,廊道盘旋,结构复杂。底层墙基用花岗岩砌筑,沿街立面的窗均为花纹精美的镂空小方格窗。整栋建筑具有古罗马时期巴西利卡式风格。光影和空间的无穷变幻呈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特色建筑。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里,可以领略到1933老场坊不一样的风情。
2007年,这个老工业遗址功能重新定位,在保留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布局、修缮改造后,再次焕发青春——华丽转身为1933老场坊创意产业园区。转型之后,独特的建筑魅力、深厚的历史底蕴,使这里受到了国内外各类知名品牌厂商的青睐,诸多高端时尚活动在这里举行,国际美食购物、戏剧音乐演出、主题狂欢派对……如今的1933老场坊,俨然已成为上海集旅游、文化、时尚、品味于一体的又一个创意地标。
现在的1933老场坊融汇了国际美食购物,戏剧音乐演出,主题狂欢派对,可谓周周精彩不断。而富有历史底蕴的建筑中多元化的场地也成为国际顶级品牌活动的舞台,上演一场场视觉的盛宴。以旅游业带动区域性经济发展,成为极具特色的区域性旅游特色产品,成为承接游客居住、旅游、消费的重要特色基地。优秀的历史建筑换发了新时期的朝气,把现代创意产业与过去的宰牲场结合,给了1933老场坊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