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千树+ 查看更多
5-7元/㎡/天+ 查看更多
你听说过古巴比伦空中花园么?在上海,就有一座魔都版“古巴比伦空中花园”,也就是上海“1000棵树“。 这个由英国人Thomas Heatherwick设计的“1000棵树”就种在上海天安千树楼盘上。 独特的造型在周围的建筑中脱颖而出,远看好似一座绵延的大山,在车水马龙的闹市中,这样一幢满是绿色的建筑,简直就是现实中的世外桃源! 这个酷炫的绿色梯状建筑,犹如传说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还未建成就已红遍全球设计圈!由英国设计师Thomas Heatherwick倾心打造。1000 Trees 空中花园项目叫“天安阳光广场”,它还有个美丽的名字是“天安千树”,位于上海苏州河畔、M50艺术区附近,这里前身曾是阜丰福新面粉厂,河对岸就是上海火车站,项目建成之后显然将成为苏州河畔的大景观。
天安阳光广场项目分为东西两个地块,整个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78,500平方米 (包括地下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因地块沿街面较长,且又分为东、西两主体建筑,考量两地块间商业空间及停车库的机动及便捷性 应分别在地上二层、三层及地下一层到三层设置连通空间。其中,西地块为商业娱乐中心地上建筑面积约67,25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43,600平方米;东地块为商业、公寓式酒店及办公楼,地上建筑面积约106,75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56,900平方米,另外还有约4,000平方米保护建筑。
整体的灵感来源于黄山,将天安·千树打造为一个自然景观与滨水相融合的建筑群,受到规划对苏州河退界要求的限制,通过由低至高的阶梯设计,在两块地块分别设计成“山峰形”的建筑物成为了最终的设计意图。采用的阶梯设计可以有效降低与周边住宅和自然景观之间的密度,提升周围环境的舒适度,而沿阶梯而上栽种树木和灌木可以实现景观的扩展延申。作为项目的主要元素——生命立柱,灌木在它的支撑下垂直升空犹如一座位处城市中央的“空中花园”。Heatherwick Studio还沿着立面安置了层层退台的悬空露台,为游客提供观景空间之余也为邻近餐饮租户提供了室外空间,为获得一种更能渲染艺术气息并配合周边艺术园区氛围的建筑立面语言。Heatherwick Studio将建筑的“山体”沿项目南面垂直切割而下并研究了多种经“切割”后的立面形体,并使之成为主导:“如此庞然的建筑通常需要超过800根柱子来支撑,一般而言,我们都会想方设法隐藏柱子以获取纯净直白的空间。”既然柱子是如此重要的建筑结构组成部分,那不妨将其显露出来使它成为特点 。于是,柱子顶端伸出了天花板仿佛从室内破墙而出的树干,而每根柱子顶部的三种不同尺寸的“花盆”如同枝条开出的花,建成后用于栽培单种或多种绿植,这些绿植共46种、约25000株植物包括灌木、多年生植物、攀援植物等。
为了让1000棵树健康成林项目还配备了先进的乔木固定自动滴灌、雨水感应一体的现代种植系统,其中自动滴灌系统,易控制精确施水深节水的同时,又可以有效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避免了传统绿化浇水养护造成的土壤冲刷和板结等诸多不利。因此天安千树跳脱出了“建筑仅仅是建筑”的概念,其在项目内逐层升高的“立体绿化”不仅消除了建筑与景观的界限同时也丰富了苏州河沿岸的城市景观。未来,天安·千树会继续为苏州河沿岸的空间复兴付出努力更好地演绎苏州河的文化和历史印记。
天安·千树位于上海普陀区莫干山路,北邻苏州河,东近M50艺术产业园。这里曾是民族工业遗迹 —— 荣氏阜丰面粉厂旧址。整体开发分为东西两个地块,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由著名英国设计师Thomas Heatherwick打造。 近期开放的一期商场位于项目西区,营造了一个集自然、人文、艺术、创新商业为一体,提供沉浸式体验的生活休闲空间。 这一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高约60米,设有地上9层及地下3层。约1,000根清水混凝土“花盆柱”拔地而起,从地面一直延伸至建筑顶端,打造出独特的建筑风貌。建筑围护结构逐层后退,在视觉上创造了两座覆盖着绿色植被的山脉,宛如交融于周边环境的城市“绿岛”。 相较于大多数混合用途建筑采用的方正布局、玻璃立面以及钢和钢混结构,天安·千树打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新型拓扑结构。
在项目伊始,Thomas Heatherwick设想采用9米x9米的标准柱网,以相同逻辑和近似的结构体系实现建筑造型。此举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结构造价,为建筑施工和绿植铺设留出更多预算。 然而,该建筑形态的复杂性给结构设计和项目施工带来许多挑战。例如,商场室内布局包含一系列譬如动线、中庭、活动空间和大小店铺等不规则的元素,这意味着并非所有结构柱均可采用 9米柱网。 通过精细设计及充分沟通,奥雅纳结构团队提出将部分结构柱移出9米网格,通过设置斜柱、转换柱、大跨和悬挑框架,以及吊柱等,来满足空间要求的解决方案。我们曾考虑采用少墙结构,但由于项目本身造型及墙体位置限制,最终团队选择了混凝土框架结构实现设计。
本项目平面呈狭长状,最长处达260m,而宽度仅为60m。在最窄的第8层,长、宽仅为153米和12米,平面长宽比达到12:1。按照常规的处理方法,将通过设置至少一条伸缩缝来解决楼面的收缩问题。 然而,综合使用功能和需求等各方面因素,我们细化分析薄弱位置,采用有针对性的局部加强措施,实现了无伸缩缝结构,以此减少对建筑立面的影响。 由于建筑退台的需求,结构框架在不同楼层的几处位置形成局部单跨框架,缺少结构冗余度,对结构抗震不利。为此,我们针对单跨桁架进行局部加强,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不利单跨框架进行细致的地震响应分析模拟,使其强度和性能得到验证。狭长的场地、高低错落的阶梯式立面均加大了调整位移和相对转动刚度等抗震设计要素的难度。层层后退的建筑边缘形成45°倾斜的波纹式露台,外露柱室内外排水、饰面差分,以及45°旋转结构,对楼面框架和最大净空空间设计构成了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