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宝地+ 查看更多
3.5-6.5元/㎡/天+ 查看更多
由PCPA所设计的互联宝地项目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原为宝钢集团第二钢铁有限公司的生产和经营厂区,地处内环,背靠杨浦多所高校,区位条件优越。素有"中国线材工业的摇篮"之称的二钢公司的前身是创建于1942年的上海第二钢铁厂,系国内第一家线材生产企业,也是全国冶金行业最大的独立轧钢厂。2006年起由于环境整治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二钢厂开始逐渐停产外迁,2010年整体停产,厂区内大部分厂房闲置。以“瞻前顾后,与古为新”为改造理念,2015年,PCPA对这一项目进行了总体概念规划以及一期东区主要建筑单体设计。整体概念规划旨在将该地块设计成为上海市和杨浦区打造科创中心的重要载体,让各领域的特色工艺设计和先进理念汇聚于此,尤其是新兴创新型的“互联网+”企业。
互联宝地一期建成面积约11.8万平米,于2018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入驻各类企业50多家,近6000创业者入园。现已形成了以人工智能,电竞,互联网+平台为主导的园区布局,并于此前获得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八届历史建筑保护及再利用类别建筑创作奖。通过总体规划,PCPA把创新互联的概念贯穿融入到了园区东西区的各个角落。具体来说,东区主要分布创意发展和产品研发功能区;西区主要规划为更具产业规模的办公环境以及相应的文化场所;而中部则主要辅助东、西两区,提供沟通、交流、商业配套和各类社区活动的场所。
首期启动建设的东区老厂房创意办公区,采用现代空间与老工业历史文化相融合的设计理念,为创新企业打造了灵活的众创空间。其中,东区单体设计中的亮点之一是位于园区东区的17号建筑,此建筑由五跨各具特色的南北向厂房组成,设计中东西长向立面延续了原厂区厚重工业感的建筑风格,南北向短向立面配合室内特色功能采用通透的现代设计手法进行表现。对于面宽长和进深大的大跨度传统工业建筑,其改造普遍存在如何提升自然采光和丰富交通流线的挑战。在设计策略上PCPA采用了引入横向穿插的绿廊和纵向分布的采光井的设计。绿廊穿插于建筑东西向,室外采光井则分布于南北向,引进自然采光、通风,将新的生命与活力注入旧建筑,使东西向公共人流与南北向共享空间人流交织汇聚,有效地聚集了社区人群,活跃社群交流。
12米宽室外绿廊、6米宽室内绿廊以及采光井的交错串联设计,创造了不同层次的共享交流空间,为办公租户提供多样化的空间体验的同时实现了可持续绿色低碳的设计。与此同时,历史工业建筑中的特色层高也得以局部保留,一方面,作为极具特色的挑高空间,另一方面,也将项目前身展示给公众,充分展示了建筑原有的工业文化内涵。作为历史建筑的更新项目,新旧建筑之间的对话也必将面临着许多困难。如在17号建筑改造中面临的原有建筑修缮、新建筑理念与旧厂房风格融合等问题。但凭借PCPA及合作方团队丰富的项目经验以及项目过程中针对每一项设计持续不断的技术讨论,这些项目难点最终都获得了稳妥完善地解决。
第二个亮点是同样位于东区的3号建筑,这一建筑设计旨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同时创造富有创新活力的演绎秀场,极大程度地保留了3号建筑物原有的工业建筑结构和空间肌理。建筑物朝向城市公园的空间为开放式设计,并配合外部屋顶框架的延伸,进行由室内、半室外至室外空间的过渡,将室内室外交流融为一体,为秀场提供独特的展示空间。这一独特的空间现为电竞及演绎中心,正孕育着未来活力产业的发展。总体来说,东区建筑群在保留原厂房肌理的前提下,通过现代设计手法,给予厚重感基调的园区以新的生命力。此厂区原是年代已久的钢铁厂,而赋予新生命后的互联宝地则充分展现了城市更新过程中历史建筑的重塑和再生。保留原有历史建筑文化和工业特色的同时,在极具历史氛围感的结构中实现了现代创新概念的融合,将旧厂址转变成为多元开放的创新型科创园区。这一整体设计策略不仅保留了工业建筑的精神实质,并开拓了以设计创新来重塑历史建筑与产业园区的新策略。而面对当下产业不断更迭的发展趋势,通过设计实践与创新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将成为当今城市更新的一大方向。
互联宝地杨浦园是中国宝武“共建高质量产业生态圈”及杨浦区转型升级、城市更新的创新实践主体。园区采用现代建筑与老工业厂房相融合的设计理念,为企业打造高质量的产业空间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园区一期12万平米于2018年8月投运,着力发展在线新经济、互联网+等产业领域,目前已集聚美团上海总部、得物APP、福特汽车、复星集团、国泰产险(蚂蚁集团)、网易暴雪、乐乐茶等一批头部企业,办公员工超7000人,“互联网+”企业占比近70%。园区二期已于2022年4月交付,以四栋甲级写字楼为主,配备3万平米商业综合体和2万平米休闲绿地,打造“厂区-园区-城区”相融合的产业空间,目前正在预招商。2022年2月,园区二期成功获批杨浦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基地,将进一步增强园区科技属性以及相关产业的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