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北京建智能工厂+ 查看更多
一般来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精细化、专业化分工会越来越明确。本来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高效率正常发展模式,但若是碰到基于某些原因的技术封锁,有可能会因某一个必不可缺的“小”环节问题而直接让一个优秀的巨无霸企业休克,具体可参看芯片制造行业的光刻机事件。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分工越精细,被别人捏住命根的几率就越大。
将代工模式发展到极致的最具代表性企业,大概就是富士康了,对于绝大部分的手机厂商来说,制造的事儿交给富士康去搞定,自己就不用再在这方面花费精力,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干自己专长的事情。不过如果你像锤子科技或早期的小米那样,在公司实力还不够雄厚之时,即便有钱也不一定能在富士康生产线上排上号,你的命运有可能就像锤子T1手机一样,几个月出不来白白浪费市场机会。
故之,高端制造自建工厂是必然之路,没有自己的工厂时瓶颈很多,很多先进的技术的转产速度和质量得不到保证,正式生产时很容易因质量问题无法交货。
比如三星帝国之所以强大,被认为是真正的“无冕之王”,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无法忽略三星的业务触角伸向了上中下游几乎所有环节的事实吧。就像一款手机的制造,其它手机品牌可能离开了生态链上的某一环节就推进不下去,但三星可以不需任何外来帮手自己从头到尾掌控所有环节,所括零部件的自给自足。
反过来看,华为的芯片设计能力有多强,大家都有目共睹吧,但因为被卡脖子说停就停,这就成精细化分工模式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安全隐患。而另一国产手机巨头小米,虽说贵为当前国内手机市场的老大及全球市场的前三品牌,综合实力之强虽不可小觑,但若没有像三星那样的全渠道掌控能力,事实上也逃不过华为面临过的命运。
或许正是认识到这种问题的严峻性,去年小米十周年之际,雷军正式公布了小米的智能工厂。其作为雷军深度参与制造业的一个尝试,事实上也是雷军多年来进行各种生态布局的一个变现。不过说起来,年产量100万的规模,更像是一个大试制车间,相比于小米年出货量上亿的实力,小米北京亦庄智能工厂的创新意义大于实际。
好消息是,今天(7月14日)小米官博公布了小米智能工厂二期消息——今天正式奠基开工,位置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并且设立办公室。据悉,小米昌平智能工厂占地面积58300平方米,计划于2023年底投产,将落地包含SMT贴片、板测、组装、整机测试、成品包装全工艺段的第二代手机智能产线,预计可年产1000万台智能手机,产值约600亿元,其产能是北京亦庄工厂的10倍。
小米昌平智能工厂建成后,将与小米亦庄智能工厂形成“研发+量产”的产业协同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亦庄工厂具有强研发属性,除了是年产百万台超高端手机的智能工厂,更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预研的“大型实验室”,以及先进制造设备和自动化产线的“实验基地”;而小米昌平工厂则立足于量产应用,另外小米亦庄工厂自研的新工艺、新材料、先进设备、自动化产线和数字化系统,在经过反复验证后,也会在昌平工厂真正做大规模铺开部署。
布局智能制造业,在笔者个人看来,大概只是雷军宏大手笔中的一个点滴体现,从这几年来小米布局AIoT、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以及推动各种生态建设的动作来看,小米的目标,大概是想做一个中国版的三星,真正的实现所涉业务的上下通吃效果。